西港廣慈宮金獅傳說
走訪西港刈香發源地 --- 探索在地金獅文化

走訪西港刈香發源地
港東社區位於西港區的東方,居民多以務農為主,種植水稻、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作物。社區由「雙張廍」、「烏竹林」、「下面厝」及「八份」四個聚落組成,各有獨特的廟宇陣頭文化。尤以烏竹林廣慈宮的「金獅陣」聞名全臺,於2007年登錄為臺南市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八份姑媽宮則是西港香的發源地。港東社區的四個聚落均為西港香的創始地,擁有豐富且興盛的藝陣文化。
探索在地金獅文化
來到港東社區,這是臺灣第一香—「西港刈香」的發源地,這裡保存著豐富的民間宗教文化與傳統藝術。烏竹林聚落的金獅陣在2007年被指定為臺南的無形文化資產。傳說在1784年西港刈香前夕,村民在烏竹林庄廟後看到一頭紅色獅子繞村奔跑,額上鈴聲不斷。後來村民在廟後挖出金獅陣的十八般兵器和「紅面金獅」面具,成為南部最早的金獅陣起源地。這個充滿傳說色彩的紅面金獅是祖先留下的珍貴禮物,烏竹林居民肩負保存與發揚的責任。如今,金獅陣更是西港刈香的開路先鋒,成為港東社區的驕傲。
獅頭製作與彩繪過程


113.05.02 獅頭製作
獅頭以傳統臺灣獅土模紙糊方式製作,工序為塑模、刻模、糊紙、上紗布,再糊紙,等風乾。脫模及紙胎縫合後,再縫上鬃毛,才算完成獅頭製作。


謝俊煌老師指導
謝老師細心的一桌桌指導學生,並協助黏合糊紙。





與港東社區長者共學
社區長者之前有做過,和學生一起動手糊獅頭。




113.05.09 彩繪上色
完成獅頭後,用壓克力上色,不易退色,遇水也不會脫落。然後,大家發揮想像力,或是參考前人的紅獅面具圖樣,彩繪完成後風乾,最後上亮光漆。一個西港獅面具就完成了!






展現成果
西港獅面具就完成了!每一個獅頭都不一樣!哪一個更好看呢?
一起認識刈香文化起源
走訪姑媽宮西港刈香發源地
民國67年(1978年),姑媽宮在今址重建,並於民國72年(1983年)落成。舊廟遺址在廟前,有一棵大榕樹貫穿。
八份姑媽宮相傳因為神威顯赫,清廷因而賜與樟木製成的「下馬牌」與木製「聖旨牌」,但下馬牌據說在道光3年(1823年)的水災中被沖走。而西港香的起源據說是在乾隆49年(1784年)有位姑媽宮陳姓信徒,在曾文溪「十八欉榕凹湖仔」發現一艘王船,並將之迎回姑媽宮。此後每三年一科舉行遶境,即是早期的西港香活動。然而道光三年的大水重創姑媽宮與廟境聚落,舉行祭典發生困難,自此改由西港慶安宮接辦。

八份姑媽宮
位於臺南市西港區港東里,曾稱懿德宮,供奉「鄞、何、李、紀」四仙姑。該廟相傳是南瀛五大香之一的西港香發源地,直到1823年曾文溪大水導致該廟香火沒落,才轉由西港慶安宮接辦。

姑媽宮沿革
根據廟方〈沿革〉碑之說法,創建於明萬曆8年(1579年),日治時期的《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該廟是創建於咸豐11年(1861年)左右,不過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已有此廟的記載。



開路先鋒
探索廣慈宮在地金獅文化
烏竹林廣慈宮金獅陣,榮任為西港刈香「開路先鋒」。金獅陣經臺南市政府核定為臺南市定傳統表演藝術之武陣。
烏竹林之金獅陣最早便以金獅陣參與八份姑媽宮十三莊時期所舉辦之香科,至少有兩百年的歷史,為西港香境內第一組金獅陣,也是南部最早的金獅陣故有『獅母』之稱號,並奉祀陣頭主神太祖先師之神像,並於香科開館時開光新的獅頭,舊獅頭待新獅頭開光後隨即火化,而香科中烏竹林金獅陣扮演著吃重的角色。
香陣必須等到烏竹林獅祖帶隊,由其率先過橋香陣才得以順利過國姓橋而不受邪靈入侵,可見烏竹林獅陣之重要地位。而烏竹林金獅陣因為先鋒之特殊身份,於開館時往西港慶安宮有禮炮相迎,這是少數陣頭才有的,另烏竹林獅陣亦無須參拜燈篙,因其獅祖為宋太祖故無須參拜。



